学人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撰文:杨希洁
责编:陈墨、李汪洋
题目借用了2011年韩国电影《熔炉》女主角的台词。《熔炉》讲述的是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校长和教师长期对聋生进行性侵、施暴,一名新到校的教师发现了学校的异常,进而开展调查并带领学生开始诉讼的漫漫长路;最后,坏人受到微小的惩罚,学生有了好一些的环境。电影传达了即使希望再渺小,只要有一星火花,也值得真正是“人”的人们去奋战、去争取。然而,电影远比现实温情。电影取材于2000-2004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校的恶性事件,真实的学生和维权教师、律师的遭遇,更令人悲愤、伤感。
残疾人遭遇性侵害的比例很高
事实上,在电影之外、在学校之外、在韩国之外,无论是残疾成人还是残疾孩童,都在忍受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因性侵害带来的伤痛。在美国,199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90%以上的发展障碍人士在其生涯过程中将会遭受不同形式的性侵害。此后,2000年的一项实证报告指出,10.1%的智力残疾儿童遭受过性虐待,普通儿童遭受性虐待的比例则为2.6%;2006年对11岁左右的孤独症儿童的调查显示,16%的孤独症儿童遭遇过性侵害;2007年,美国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残疾人遭遇不同形式性侵害的比例是普通人的2-3倍。这样的比例不仅出现在美国,而且在所能查询到的不同国家或地区都有类似的发现。
身边的人可能就是加害者
遭受性侵害已是难过至极的事,但更可怕的是施暴者往往是身边的人,可能是亲戚、保姆、朋友、邻居、同学、教师、培训师等。不同研究报告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比如:47-50%的施暴者是亲戚、60%的施暴者是非常熟悉的人,等等。这些施暴者通常不易被人发觉,因为他们多以残疾人的“看护者”、“教养者”、“陪伴者”的形象出现,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此外,残疾人或者因为不得不依赖他们,或者因为担心遭受更大的报复而不敢反抗,使得“身边人”更容易侵害他们。正如《熔炉》里,伤害孩子的是本该成为他们人生引路者的教师,还有是本应成为他们安全港湾的家人。
性侵害带来的创伤
研究发现,在遭受过性侵害的残疾人中,智力残疾程度越重的比例越高;女性比例更高;各个年龄段都有,但7到16岁之间的青少年比例相对高一些;对性知识了解越少的、受性教育程度越低的,比例越高;所处环境越封闭的,比例越高。性侵害给他们带来身心巨大创伤,即使是最重度的残疾人,即使他们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甚至在意识层面不知道自己受到伤害,但是他们的担忧、惊恐的状态会日益加重。在《熔炉》中,最令人难过的不是残虐的施暴镜头,而是画面中孩子悲苦的、愤懑的、绝望的脸,和那一双双失去神采的、好似吸入了无边黑暗的眼。
除了担忧和惊恐,性侵害也使得有些孩子变得暴虐,甚至从被害者转变为加害者。一份研究指出,在成年智力残疾罪犯中,32.6%的男性在儿童期遭遇过性侵害,女性比例更是高达59.3%。以暴制暴,或许是这些残疾人习得性无助的另一种表现形态。
有人关注才有改变的可能
残疾人受性侵害的事件,在不同地方,每天都出现。只是我们看不见。我们看不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关注这些事件的人太少了。查阅百度,报道残疾人性侵害事件的文章不多,其中居然不少是以猎奇口吻写成。查阅中国知网,以“残疾人”、“性侵”等相关的词作为关键词,竟然未曾查到有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中国到底有多少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儿童青少年,正在忍受性侵害?遭遇性侵害的残疾人,他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能发现引起恶性事件的因素,那么我们的教育、残联、民政、司法等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努力,去阻止恶性事件的出现?但所有这些的发生,首先需要有人去关注。
《熔炉》播出后,在韩国社会引起震荡,在民众呼吁下,光州案件被重新审理,涉案人员被重新起诉、量刑。这部电影还促使韩国政府重新修订一系列法律,加大对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的惩罚力度,制定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称《熔炉法》。这部电影结尾传达的微弱希望,终在现实中引发了蝴蝶效应,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生而为人,无论贫穷富贵,无论性别种族,无论残疾健康,都在被这个世界改变,也都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决定,谁生下来就应该遭遇恶意满满的世界;同样,也没有人可以决定,谁生下来就注定不能为世界奉献一丝善意。《熔炉》最后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令人泪崩,但我宁愿相信,电影要说的潜台词是——我们一路奋战,不仅是为了改变世界,也是为了让世界改变我们。
参考文献:
Disabled Persons Protection Commission. Prevalence of Violence.
http://www.mass.gov/dppc/abuse-recognize/prevalence-of-violence.html, 2017-10-15.
Sullican P.M. & Knutson J.F. Maltreatment and disabilities: a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Child Abuse & Neglect, 2000, 24: 1257-1273.
Department of Justice. First national study on crime agains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ttp://bjs.ojp.usdoj.gov/content/pub/press/capd07pr.cfm, 2017-10-15.
Lindsay w., Steptoe L. & Haut F. The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histories of offend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2012, 56: 326-331.
Caldas, S.J, Bensy, M.L. Rist factors and outcomes for victims of child sexual abuse: the sexual maltreatment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American school settings.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014, 23: 345-346
Nyokangi, D., Phasha, 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exual violence at selected schools for learner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016, 29: 231-241.
熔炉法. https://wenku.baidu.com/view/974a7d8a856a561252d36fd4.html, 2017-10-15
杨希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博士
更多相关文章:
分享家|从《南方日报》记者强暴女实习生谈起:我们的行环境安全吗?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